动态要闻

网站首页 > 动态要闻
生态环境部:2025年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文明办、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印发了
发布时间 : 2023-03-31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文明办、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巩固疫情防控重大成果 推动城乡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工作补短板强弱项的通知》,明确了4方面12项重点任务,抓紧补短板强弱项,巩固住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重大成果。

通知提出,加强疫情监测和常态化预警处置能力。抓紧补齐重点环节防控设施短板。健全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设施。加强医疗物资资源统筹调配能力建设。加快完善环境基础设施。补齐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短板。到2025年,新增和改造污水收集管网4.5万公里,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到40%

微信图片_20230331094401.jpg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文明办、生态环境厅(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委、管委、局)、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局(厅、委)、疾控主管部门,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天津市城市管理委、上海市绿化市容局、重庆市城市管理局: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心抗疫,以强烈的历史担当和强大的战略定力,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政策措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平稳进入“乙类乙管”防控阶段,但全球疫情仍在流行,病毒还在不断变异,同时疫情防控过程中也暴露出城乡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工作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各地区各部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抓紧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城乡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更大进展,加快建设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

一、坚决巩固住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重大成果

(一)加强疫情监测和常态化预警处置能力。毫不放松落实“乙类乙管”措施,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能力建设,健全疫情监测体系和信息报告制度,提高监测预警准确性和敏感性,切实提高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的能力;切实提高动态追踪国内外病毒变异情况,掌握人群感染发病水平和变化趋势,科学研判和预测疫情规模、强度、流行时间,评估可能对医疗资源和社会运行带来的影响的能力。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应急响应机制。

(二)抓紧补齐重点环节防控设施短板。围绕加强“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抓好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学校等重点机构和商场、超市、农贸市场等大型场所人员的健康监测设施和能力建设。创新包保联系服务方式,优化防控措施,积极推进偏远山区、牧区、林区、海岛防疫能力提升。根据病毒变异和疫苗保护情况,科学谋划和完善疫苗接种工作机制,促进老年人接种率持续提升。

(三)健全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设施。抓好常态化分级分层分流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强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强化城市医疗集团网格化布局管理机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支持县级医院能力建设,提高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整体水平。推进远程医疗进一步向乡、村延伸,完善乡村医疗服务体系。加强智慧医院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强中医医院建设,促进中医药特色发展。推进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控救治基地、国家区域公共卫生中心建设,提升我国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水平和重大传染病防治能力。

(四)加强医疗物资资源统筹调配能力建设。完善物资储备制度和目录,优化应急医疗物资储备品种、规模、结构。建设遍及城乡的现代医药流通网络,强化供需对接,切实解决好基层一线能力、药品、设备等方面的短板弱项,保障群众就医用药需求。提升动态监测医疗资源使用情况能力建设,巩固完善人员、物资统筹调配机制,保障医疗服务平稳有序。

二、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五)全面改善城乡环境卫生。各地要根据季节特点和传染病防控形势,及时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筑牢疫情防控的环境基础。要持续抓好背街小巷、老旧小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和建筑工地、农贸市场、小餐饮店等重点场所环境卫生治理,常态化开展清脏治乱大扫除,进一步完善环境卫生设施和长效管理机制,努力提升薄弱环节环境卫生面貌。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因地制宜巩固农村厕所革命成果,深入开展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实现村庄公共空间及庭院房屋、村庄周边干净整洁,持续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六)强化重点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机制。完善机场、车站、公交、地铁、商场、超市、宾馆饭店、写字楼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卫生设施,对垃圾收集点、公厕等地点进行常态化清扫保洁。进一步完善街道社区、乡村的环境卫生设施及保洁制度,充分发挥物业、居(村)委会等的作用,定时清理垃圾和废弃物,消除卫生死角。广泛开展病媒孳生地清理,以地下室、地下车库、民防工程等地下积水环境和人群集中活动场所为重点,定期疏通沟渠、清理杂物、翻缸倒罐,降低病媒生物密度,有效防控传染病传播。完善农贸市场卫生设施。切实加强农贸市场执法检查,依法全面禁止和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行为。

(七)加强社会健康综合治理。强化基层爱国卫生工作网络建设,加快爱国卫生运动与基层治理工作融合,推动村、社区、企业、机关、家庭等健康细胞建设,培育打造一批建设样板。完善城市健康公约、社区居民公约、村规民约,推广周末大扫除、卫生清洁日活动,推动爱国卫生运动融入群众日常生活。鼓励在基层综治中心或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设置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以基层爱国卫生工作人员为主,以家庭医生、社会工作者、物业服务人员、志愿者等为辅,推动组建居民健康管理互助小组,提高基层公共卫生工作能力水平。充分发挥卫生健康相关行业学会、协会和群团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作用,指导、组织健康促进和健康科普工作。开展“爱卫新征程 健康中国行”等主题实践活动,推动爱国卫生运动走深走实。

三、加快完善环境基础设施

(八)补齐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短板。加快城镇老旧城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区域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推进混错漏接、老旧破损管网更新修复,因地制宜实施雨污分流改造。科学确定污水处理厂的工艺、布局、规模及服务范围,推进城市、县城处理设施提标改造,提升建制镇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水平,推动处理能力向乡村延伸。积极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开展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行动,建设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合理压减污泥填埋规模,支持建设污泥集中焚烧设施,鼓励污泥处理达标后资源化利用。加强污水收集、处理、消毒等关键环节运行管理,提升监测能力,确保出水水质达标。推广实施“厂—网—河(湖)”一体化专业化运行维护。到2025年,新增和改造污水收集管网4.5万公里,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到40%

(九)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能力。加快完善垃圾分类设施体系,合理布局建设收集点、收集站、中转压缩站等设施,健全收集运输网络。加快补齐县级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短板,鼓励按照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或就近处理等模式,推动设施覆盖范围向建制镇和乡村延伸。统筹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网点与废旧物资回收网点“两网融合”,提高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协同推进农村有机生活垃圾、厕所粪污、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利用。强化设施二次环境污染防治能力建设,加快建设焚烧飞灰处置设施,完善垃圾渗滤液处理设施。

(十)加快医废危废等处置能力建设。加快健全医疗废物收集转运体系,支持现有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提标改造,深化医疗废物处置特许经营模式改革,确保医疗废物应收尽收和应处尽处。规范医疗机构医疗污水处理,督促按规定配备处理设施,实现应建尽建,加强运维管理,严禁排放未经消毒处理、不达标的医疗污水。强化危险废物源头管控和收集转运等过程监管,科学布局建设与产废情况总体匹配的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规范处置利用,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和风险防范能力。健全全过程环境防控体系,持续加强新污染物治理。

 

 

 

什么是黑臭水体?

 

1、黑臭水体的定义:

黑臭水体是一种严重的水污染现象。其是由于水环境遭受超过其自净能力的有机污染,有机物的好氧分解使水体中耗氧速率大于复氧速率,造成水体缺氧,致使有机物降解不完全、速度减缓,厌氧生物降解过程生成硫化氢、氨、硫醇等发臭物质,同时形成黑色物质,使水体发生黑臭的现象。

城市黑臭水体:一是明确范围为城市建成区内的水体,也就是居民身边的黑臭水体;二是从“黑”和“臭”两个方面界定,即呈现令人不悦的颜色和()散发令人不适气味的水体,以百姓的感观判断为主要依据。

农村黑臭水体:农村黑臭水体主要是指农村颜色明显异常或散发浓烈(难闻)气味的水体。也就是说,黑臭水体识别主要针对感官性指标,百姓不需要任何技术手段就能判断,感官的接受是最低标准。水体颜色、气味异常到引起百姓不适的,即可初步判断水体黑臭。

 

2、黑臭水体的成因

黑臭水体产生的原因很多,简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水动力条件不足

作为水体中较为重要的因素之一,水动力条件产生的问题经常导致水体黑臭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水流流通不畅,直接影响水体水样,对水体造成不同程度上的污染,当水体水质出现恶化时水体将发生黑臭问题。

 

金属元素污染

当水体中出现大量铁元素及锰元素等物质时,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会出现还原现象,使得铁物质与锰物质和水中的硫物质产生反应形成硫化亚铁及硫化锰等物质,导致河道水体呈现黑臭的现象。

 

有机污染

对于水体出现的黑臭现象来说,黑臭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一种生化的反映现象,水体中的有机物在氧化分解的状态下,耗氧速率明显高出复氧速率,使得水体内的缺氧现象越来越明显,而水体中的厌氧微生物在发生分解状态下会产生硫化氢、甲烷或氨气等恶臭污染物,时间一长将会导致水体发黑及发臭等现象明显。

对于城市水体,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不完善是黑臭水体存在最主要的原因,部分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没有污水管网,导致污水直接向河道排放。另一方面,某些城市的污水收集管网是污水、雨水混合收集,在雨季时排水量剧增,如果污水处理能力不足,唯一的方法便是将雨水混合污水直排入河流。

此外,随着农业化肥使用量的增加,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暴雨来临时,土壤表面的化肥会随着雨水流入河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体发黑发臭。对于长期污染的水体,底泥中累积了大量污染物,一方面降低了水环境容量,另一方面,由于水体扰动,底泥中的污染物会再次释放,对河流造成二次污染。

 

3、黑臭水体治理措施有哪些?

内源控制和外源性阻断

黑臭水体治理内部控制是通过疏浚泥沙来控制内部污染,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善水质,提高水体的自净和泄洪功能,有效缓解水体污染。然而,在疏浚水体的过程中,会有更多的污染物因干扰而被带入水中,不利于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另外,疏浚泥沙如果处理不当,还会导致二次污染。因此,以这种方式处理存在一定的风险,这不是一种长期的污水处理方法;外部堵塞,顾名思义,是指对非点源和污水截流器的控制。分析了黑臭水体产生的原因。由此可见,生活和工业污水的无序排放会影响黑臭水体治理。

要完成治理工作,首先要开展源头治理工作,首先要开展排污工作。城市是面源污染的主要区域,主要来源是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控制技术如海绵城市技术、生态护岸技术等。对于城市来说,非点源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水体周围的大量垃圾。因此,对周边废弃物进行有效的清理是控制非点源污染的重要途径。

物理和化学方法

目前我们黑臭水体治理的物理方法主要有人工曝气、引水冲刷稀释等。例如,前水体的方法是提供氧气,恢复在底层溶解氧,溶解铁,硫化氢和氨氮,降低其浓度,实现有效抑制水体磷活化和向上扩散,最后限制浮游植物的增长,并加强水体的自净能力。

例如,引水的主要方法是使用方法稀释污染水体,提高流域水资源,以提高自我净化功能和污染水体的流动性,加强水环境本身的承载力。引水的目的是加快水的交换,缩短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滞留时间,降低污染物浓度指数,最终改善水质。

该方法在我国应用广泛,效果良好;在化学法中,一般采用化学絮凝处理黑臭水。比如在水体中加入钙盐、铁盐等化学药剂,使溶解在水体中的磷酸盐通过化学反应变成不溶性固体,最终沉淀在水体底部的泥浆中。

该方法可以改善水质,消除水污染。效率高,效率高。但是,这种方法的投资成本比较高,需要一定的成本。化学药物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对水体生物造成危害,最终带来二次污染问题。

 

生态恢复方法

黑臭水体治理生物修复的方法有很多种,如生物膜技术和水生生物的数量。首先,生物膜技术。载体为天然或合成材料,如卵石或纤维等,在其表面形成特殊的生物膜。生物膜的表面积比较大,可以提供较多的微生物附着表面,有利于污染物的强化降解。

其主要反应过程是:首先底物扩散到生物膜表面,然后扩散到生物膜内部,微生物产生的酶与催化剂反应,最后代谢产物被排除在生物膜之外;二是水生生物的释放。其方法是将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引入传统生物处理系统,提高现有有效微生物的浓度,增强其降解难降解有机物的能力,提高其降解速度,改进原有生物处理系统,并使其具有较高的有机物去除功能。

上一条:陆恒生物多参数COD氨氮总磷总氮检测仪

下一条:检测那些事 | 常规九项系列:pH的检测方法

http://www.zhejiangluheng.com/